近日,普林斯顿大学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无论是在科研突破还是学术交流方面,都展现出世界顶尖学府的卓越实力。
在科研成果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传来喜讯。该校研究人员成功发明了一种制造 “无阳极” 固态电池的新方法。此方法作为美国能源部项目的重要部分,致力于改进制造工艺,推动固体电池生产的机械化,以实现固态电池(SSB)的大规模制造。当前,锂离子电池在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经济的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但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其局限性逐渐凸显,如锂供应可能不足,且存在火灾和热失控风险。而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在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副教授凯尔西?哈泽尔的带领下,团队深入研究影响离子在固体电解质中流动的因素以及离子在集流体上沉积的均匀程度。研究发现,低压会导致离子电镀不均匀,而电流收集器和电解质之间特定的涂层能够改善这一状况。经过对多种涂层组合的测试,由碳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制成的涂层表现最为出色。进一步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的尺寸对电池性能影响显著,当尺寸为 50 纳米时,电镀更致密、均匀,电池功率输出更高且使用寿命更长。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使用该电池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续航时间将大幅延长,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甚至可行驶 500 多英里(约 800 公里),未来还有可能为航空业提供动力。
在学术交流层面,普林斯顿大学同样成果丰硕。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UP)展示了其推动中西学术交流的创新举措,其中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 “普林斯顿 - 文研中国讲坛系列” 备受瞩目。该系列是全球首例由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和中国顶尖学术机构共同策划、以英文学术书籍出版为目标的中国研究系列讲座,旨在向海内外跨学科知识群体介绍基于中国视角和历史的重要原创研究。PUP 对中国文化与经典的关注由来已久,其 1967 年出版的英译本《易经》影响深远。此次 “普林斯顿 - 文研中国讲坛系列” 的发布,标志着 PUP 与中国学术界及高等教育界的合作迈向新高度。系列首讲学者、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教授以 “从边缘看文明:全球视野中的文明发展与历史反思” 为主题展开讲座,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系列讲座通过引入 PUP 久负盛名的 “学术演讲系列” 出版策略,并加强与国内一流学术机构合作,在选题和出版过程中广泛征求海内外顶尖学者意见,兼具学术视野、思想深度和跨文化对话意识,有望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思想市场的影响力。
普林斯顿大学在科研与学术交流方面的持续努力和突出成果,不仅为学校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全球学术进步和文化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相信在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将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学术发展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