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准备美国留学申请的同学一定要注意美国留学申请时间,申请留学美国时间怎么安排?下面就 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申请留学美国时间规划
1月~3月
3月可以考托福;同时准备AP、新SAT/ACT一个阶段的学习。
4月~6月
考ACT的同学参加ACT考试;不考ACT的同学准备5月、6月的新SAT;或者准备备考SAT2。
6月正式开始个人陈述的书写,开始初步选校。
7月~8月
根据新SAT/ACT成绩决定9月、10月考试情况;
申请参加大学的Summer Program、实习、research projects 等等,暑假之前,就要与相关老师协商好写推荐信;
可以再考一次托福;在Common Application上注册好账户;选定3-4个提前申请学校,正式开始学校补充文章书写(每年8月1号才会更新当年的文书题目),参加第三方面试。
9月~10月
准备申请需要用到的存款证明、推荐信、成绩单。
参加ACT考试(通常情况下,9月的ACT出分时间是可以赶上早申请截止的)。
继续准备提前申请的文章;如果6月/9月新SAT/ACT考的不理想,十月肯定还要再考(10月的分数出来之后,是来不及根据十月的分数来写新的ED的文章的,因此需要提早准备);10月份必须要完成提前申请的学校的文书,应该完成至少40%的文书的工作量了。
11月~12月
11月完成加州系统,以及一些前五十的公立大学的申请(公立大学往往有自己的单独的网申系统,所以表格和材料这些不要集中在提交日之前才做,这样会工作量太大的)。
12月完成剩下的30%不到的文书的工作。选学校:申请的学校数量,一般在15个上下比较好一点,保底的3个左右,中档的5-6个,冲刺的4-5个,试试运气的1-2个。
次年1月~2月
留意递交申请奖学金材料deadline
次年3月~4月
offer寄出
次年年5月
给录取的大学答复,你是否同意入学,Wait-list一般会在5月或6月初有消息。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
1. 证件照(按照学校的尺寸要求提供6张白底背景的照片)
2. 申请人护照的首页和最后一页复印件(不要忘记了最后一页的签名,如果护照曾经延期或者更换过护照,需要把护照第2页注明护照延期和更换的页面清楚复印)
3. 出生公证(先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开好出生证明,然后到公证处进行公证)
4. 在读证明和成绩单(已经毕业的同学们可以提供毕业证,成绩单中英文各一套,毕业证也需要提供公证件)
5. 语言成绩证明(托福或雅思,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院校类型选择合适的语言成绩,一般是由考试机构直接寄送给学校,为了保证学校可以按时审理,可以加带一张语言成绩的复印件)
6. 高考成绩认证(对于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院校,可以提供一份认证过的高考成绩证明)
7. 个人简历(一般都有页数限制,要写的简介明了,突出个人优势和加分的社会活动)
8. 申请文书(文书最好找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辅导帮助,对于是否能被录取有时候文书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9. 推荐信(邮寄材料需要填写学校的推荐表格,网申的话需要确认推荐人是否帮你完成了推荐步骤,选择主课的老师做推荐人会更好)
美国留学申请误区
误区1:托福成绩越高越好?
一些申请人认为,托福必须达到 105 分以上才可能被名校录取,而拿奖学金必须达到 110 分以上。这个想法不完全准确。如果你仔细查看往年的录取数据,在被 TOP 10 学校录取的中国学生中,有些人的托福分数可能刚刚才过 100 分。的确,大部分学校会对申请者提出托福分数的最低要求,但要注意,这里说的是 “最低要求”,就是说只要你的标化成绩达到了学校的最低录取要求,你就进入了 “可录取申请人范围”,可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共同竞争。因此,标化在申请中仅仅是起了敲门砖的作用。实际上,这些美国顶尖名校的录取政策非常灵活,对于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不受某些录取要求的限制。
误区2:申请的学校综合排名越高越好?
对排名抱以盲目的依赖和崇拜是很多中国家庭的通病,我们也遇过很多申请人非要申请前 10 或者前 30、50 的学校,而完全不顾自己的综合实力的强弱。大家在做好申请工作的同时,也要充分地去理解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本质。他们实施的是一种普遍的通识和素质教育,因此,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存在像排名所示的一种差距,或者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有时并不能从一个简单的排名中看出。美国有超过 3000 所大学,从这样一个基数来看,前100的学校都算是非常好的学校了。大家要根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去合理选校,把申请目标合理化,争取能够去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学校。
误区3:引经据典的文书一定好?
文书是申请材料中的重头戏,内容平庸自然是不行,但过于标新立异也不是好事。很多中国学生会忍不住在文章里引用精彩的中华传统故事或经典词句,但鉴于咱们和美国人有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操作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人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建议表述能力不强的申请人需要慎重考虑下。比如,有位申请人想引用一句陶渊明的诗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是龙在西方神话中是一种邪恶并令人畏惧的动物,因此他必须克服极大的文化差异向读者介绍这句话背后的意思,风险是挺大的。此外,近年来少数群体越来越被大众关注,很多中国学生便想利用社会风向,把自己也塑造成少数群体中的一份子,以此来博得招生官的共鸣。我们非常不提倡这种做法,请大家不要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