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在理念和实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与发展,哈佛大学当今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对本科人才进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成为代表全球大学通识教育指导思想及对大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责任进行全面培养的典范。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演变
1.“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
二战期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首次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科南特在主导哈佛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时,将改革目标定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此,哈佛大学设计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类并行的课程体系,在毕业所需的16门课程当中必须包含6门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每个领域必须至少修习一门基础课程、一门高阶或者跨学科课程。
2.推出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改革
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提出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社会、自然三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区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推理、自然科学、外国文化五大领域的“核心课程”。2002年哈佛大学再次启动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2009年正式推行“核心课程”,将人类所有学科领域归于人文、逻辑推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4类学科。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在上述4类学科下面又设置了8 个领域的通识课程,分别是:审美与诠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与数理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诸社会、世界中的美国。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基本经验
1.通识教育的教育哲学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有其深远的哲学基础。在其历次通识教育研究报告当中,都会首先从世界观、教育观来阐述大学育人的教育哲学,认为大学的基本责任就在于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为此培育其必备的基本而全面的学识、理智能力以及思辨方法,引导学生寻求并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为此,通识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教会学生能够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分析不同方法具有的不同价值,学会应用不同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2.坚持从校级层面实施通识教育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能够有效实施并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哈佛大学一直坚持由校方总揽对于通识教育理念及其课程设置的调研、设计,在校级层面成立专门委员会总体推进通识教育,而这在西方著名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不如此则无法有效推行通识教育并最终落实大学的人才培养任务。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虽然不是专业教育,但是广博的知识如同专业知识一样也需要放在科学结构内,通过专业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其有序、完整的知识系统。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推行不应削弱专业培养,而要借通识教育提升专业教育水准,在减少毕业所需学分总量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制订通识与专业相互补充的本科课程目录体系,真正做到课程设置打通院系、专业,为学生提供全面、自由、多元的课程修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