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钻研战术,我军历史上主要的军事家,应该首推林彪。美军提到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战术,都是林彪元帅的创造。林彪打仗,从来是讲究战术又善于钻研战术。他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善于把战术思想、战术动作通俗化、形象化,变成基层官兵耳熟能详的语言,便于他们掌握、理解和运用。这对我军过去以农民为主、官兵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素质状况来说,真的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效果的。
二是他非常注重战术教育。林彪最常讲的就是,指挥员讲战术要有个“婆婆嘴”,要不厌其烦的、经常性的钻研战术、总结战术,改进战术。林彪更是身体力行,每次战役,林总是把战术总结作为专门课题,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提笔总结,亲自言传身教。并要求全军各级指挥员、战斗员都要层层总结。林彪经常讲,打仗不怕打败仗,但一定要败的明白,胜的清楚。决不能把改进与研究战术当作是上级的事情,而是人人争当战术家。
三是林彪对战术与伤亡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视。林彪经常讲,改进战术就是为了减少伤亡,加速胜利,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士兵。如果部队歼敌一万,自损八千,那这个仗就打的得不偿失,就是战术上没有搞好,虽然打胜了,也不值得庆贺。因此四野的部队打仗,历来以战果大、伤亡小而著称。林彪手下的战将,个个打仗都有一套。刘亚楼、程子华、邓华、刘震、韩先楚、洪学智、黄永胜、梁兴初、吴克华、贺晋年、丁盛等,打仗都以狠、刁、硬、辣著称。而与之相反,被一些人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事家”的某某将军,他的部队虽然歼敌也不算少(我们只能这么认为吧),但他的部队伤亡却是我军中最大的。一个部队的伤亡就比其它几个野战军加起来还要多。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不懂战术或是战术意识不强,也反映了他不是真正的爱惜基层指挥员和士兵,更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军事家。
立思辰留学360说,在我军的统帅中,除了林彪,刘伯承、徐向前、陈赓等都是非常重视研究战术、改进战术、总结战术的。因此,这就造就了我军特殊的战术意识强的素质和传统。这也是美军根本无法相比的。以美军历来崇拜的几个军事家来看吧,什么麦克阿瑟、巴顿,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都不算是战术家。因此,美军的战术意识普遍较差,且缺乏传统,部队打仗全靠武器好并且数量多。打起仗来显得非常笨拙,也就是遇到了伊拉克这样的更笨蛋的部队,才让美军找到点感觉。不过,美军自己也承认,这种感觉既不自信,也不可靠。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没有多少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