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洋另一头的校园生活,小编听到过这样那样的说法,有对有错。这篇文章挑出了其中的3大不同“事情的真相”。值得所有想考美国大学的同学一读。
1、学习篇
1、听说美国大学上课时记出勤,如果老翘课会死翘翘
基本正确,特别是以常春藤联盟为代表的顶尖大学。
美国大学多seminar—研讨型小班课堂,每门这样的课通常只有10个上下的学生和1位教授、1位或若干位助教(大多是本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每次上课,大家都会围坐在一张圆桌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有时简直像朋友聚会—只是气氛还没那么轻松罢了。
在耶鲁等大学,动辄两三百人的大课大多也有出勤要求,只是方法略有不同—每门大课除了由教授主讲的课时外,还有由助教组织的、通常每周一次的section(小班讨论)。section和seminar很像,以讨论当周上课内容和课后作业为主。Section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通常占期末成绩的10%—20%。所以,如果你想拿A,缺席section也是万万不可的,翘两次可能成绩就掉到B+了。
2、听说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可选的学科专业比国内少
基本如此。
相比于国内本科专业的“五彩缤纷”,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数量真不多。
实际上,许多美国大学奉行的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中文译作“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视本科为打牢学术基础的阶段,相较于传授学生某个职业技能,美国大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逻辑分析和数理能力。
2、生活篇
1、听说美国大学食堂的饭难以下咽。如果想对得起胃,就得时不时下馆子或自己做饭
哈哈,没那么惨。
美国饭确实相对简单粗暴,但五所常春藤大学(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大)以及西部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食堂还是很给力。
光是耶鲁,就有大小30多个食堂,本科生的ID卡可以刷进其中的一半。几乎所有食堂都是自助餐形式,除粗线条的汉堡薯条外,更有欧洲东亚伊斯兰拉美、甚至非洲的风味美食,光是甜点就可以让人吃得流连忘返。
英语里有个词叫“Freshman Fifteen”,意思是经过大一一年的胡吃海喝后,体重通常会飙高15磅。这绝不是夸张。许多美国女同学在大一时几乎都难逃“体型吹气球”的厄运。而罪魁祸首,当然就是美味的食堂了。
2、听说美国大学的宿舍很棒,据说没有“睡在上铺的兄弟”,也没有“相约去搓澡”这种活动
确实如此。
美国顶尖大学的宿舍条件大都优越,即使是大一学生,也可能分到一个宽敞的单人间。
以耶鲁为例,除了“房型”基本是单人或双人间,宿舍还有二十四小时热水、独立淋浴间。每个宿舍区配有自己的食堂、健身房、娱乐中心、图书馆,甚至还有钢琴房和电影院。学生们只需提前登记,便可刷卡进入。
在这么好的宿舍里读书娱乐睡觉,确实可以称为一种享受。为了避免挤大学公共澡堂、为了住得舒服,也必须可以是想到美国读书的一个理由啊!
3、听说美国大学生比咱们国内学生更渴望爱情,绝大多数人都在学校谈恋爱
讲真,完全没有。
国内大学生比一众耶鲁同学更渴望沐浴在爱情的柔风细雨里。
耶鲁的一家校园刊物曾做过一项调查,“惊愕”地发现只有约30%的耶鲁本科生正在或曾在耶鲁正式谈过恋爱。这个比例,国内的同学怎么看?够低吧?
按说耶鲁遍地是才子佳人,可是很多同学确实是“单身狗”,很多人还一单就单了四年。为什么谈恋爱的少呢?
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活太忙。耶鲁的本科学业负担是全世界最重的之一,比耶鲁更苦的学校屈指可数吧,芝加哥大学算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大概算另一个。试想,每周都有上千页书要啃完,每月都有一篇大论文要写好,每天还要分时间给各种校园活动,到了大三大四时又得应聘和考研,哪里还有大把闲工夫去风花雪月你侬我侬呢?
3、综合篇
1、听说美国顶尖大学学费昂贵,对留学生来讲财务负担颇高,大多数人读不起
Yes and no.(是也不是。)
美国顶尖大学的学费加生活费确实高。要读哥伦比亚大学这样地处纽约曼哈顿的学校,一年下来就得七八万美元。
但是,越来越多名校正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英语里常简称为“HYP”)为代表的最顶尖大学,早在数年前便开始实行“Need-based financial aid policy”(按需发放奖学金)政策—只要你够牛、只要你被录取,这几所学校就保证你能读得起。如果你来自低收入家庭或第三世界国家,很可能获得高额甚至全额奖学金,不但四年学费全免,连生活费都可能包了。
除了这种极慷慨的按需奖学金,美国大学里还有种类繁多的资优奖学金(merit-based scholarships),在大学四年期间都可以申请。有的奖学金数额还不小,能达到一年两万美元。
所以,不要因为顾虑学费负担而对最好的大学望而却步。如果他们足够想录取你,一定会尽其所能帮你减免财务负担的。
2、听说美国名校学生毕业后都能到最牛的大企业拿高年薪
“手握哈佛耶鲁文凭,无论是高盛、麦肯锡,还是Google、Facebook这种科技互联网巨头的Offer都是唾手可得,而名校学生毕业后也大都会进入名牌企业当‘金领’!”
这也许是对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错误认知。
人各有志,哈佛耶鲁也不是高薪金领的制造机。并非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往华尔街挤。
在美国大学,更重要的判定标准,可能是有没有找到你最想做的事情。这个“事情”,跟个人兴趣挂钩更多,而不是薪水。在美国的顶尖大学里,人们不会互相judge(评判)对方毕业后的选择。只要是自己热爱的,就是受人尊重的,即使你耶鲁毕业后去农场喂猪,也可以是一份很酷且棒的工作。
当然,哈佛耶鲁每年确实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进入诸如华尔街投行这样的高平台。但他们也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拿到聘书的。曾经一届耶鲁学生有百儿八十人向高盛投了简历,但最终只有七人拿到全职offer。美国名校内部的就业竞争,也是颇为严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