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留学美国》来谈谈有关留学这件事

  昨天在李光耀那本书中听说了这本书,闲来无事,网上搜罗了一本其简写本,用了清明节后上班第一天的上午两个小时拜读了一下。从他人的角度看留学,颇有一番风味。

  话说中国第一次留学潮是在1870年,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1847年赴美,因为是受澳门传教士的影响)游说曾国藩(话说很多研究历史的人都拜读过曾国藩的自传,觉得此人甚为厉害),最终使得曾国藩上书朝廷同意每年选派30名12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4年选派120名,留学期限15年,学成归国。当然,这第一批的留学儿童很快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的驻美大使与容先生之间对于“西方化”的不同见解,导致清政府撤回留学儿童,而虽然第一批留学计划中途流产(1881年撤回所有学生),可是还是培养了一批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包括大家都知道的詹天佑。而在这个时期,官员出访逐渐开始。

  再后来,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留学潮则是“庚款留美学生”,缘起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等14国签署的辛丑条约,向列强赔款,后来在1908年,罗斯福政府打算偿还超出美军实际损失部分的罚款,并同意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输送100名留学生(说来好玩,当时除了要求候选生中文、英文流畅之外,还要求“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相比当时能够通晓英文的大概也就是贵族上层人士吧),好像三批招考的学生中,也出了胡适、竺可桢之类的人才。而这第二次留学计划也因为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而被迫终止。但同年,因为派送赴美留学而成立的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此后的十多年,清华大学陆陆续续派送了1000多名赴美留学生(当时还叫清华学校)。

  而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开始,此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法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000人左右。在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清华大学之后,开始公开招录公费赴美、赴英留学生。此后当然,还有波折,也就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到再后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近30年的封闭阶段(直至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再一次向世界打开)。

  1978年底,首批中国留学生赴美,而当时这个消息见于报端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在那个时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说,“留学”这个词压根儿没在他们的梦中出现过。“外国”,如果天堂和地狱一样遥远,属于同他们的生活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世界。但当时留学基本都还是国家和组织的安排,一个说流利美语的人才可能最后被送到东京,到最后居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日本话。在80年代初期,留学依然还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一些幸运的名校高材生的事情。

  到了1981年,国务院终于批复了自费留学,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一步。这使得无数的青年第一次在生活里发现了一个梦想——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出国热”成为那一代有一些追求的年轻人的最大渴望。马克思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中国的外语教学当时在文革时期就完全终止。这种当然在文革后期因为反帝反修的需要逐渐恢复了。后来,因为出国热而在广大社会主义青年当中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热”。

  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其实很多人,尤其是有识之士,大多对于自己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的。当时的社会,在中国,人一出生就被定好了人生轨迹。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按地区片儿划分(在今天就是所谓的“学区”),然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国家分配个铁饭碗(今天当然已经没有铁饭碗了),然后你的生活就会笔直的望得到头:你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恋爱、结婚、生子,如果没有犯政治错误的话,三十多岁分到一个房子,四十多岁得到一定的提升,六十多岁光荣退休,然后退休以后大早上去练个拳晚饭后去散个步,就这样一直到死,然后死后没准还有个追悼会。奇怪的是,我突然发现,这样的生活居然也是当今大多数政府公职人员的写照,而大多数人,体制内,这种没有太多选择的生活已经让他们麻木和懒惰,他们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可怕,反而觉得轻松,久而久之,已经失去了动物本性里原本的野性和活力,滋养了一种惰性。而出国留学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为啥?因为当时政府鼓励的自费出国留学,只提供第一年的学费,而且并不是想以前那样告诉你去哪个学校,而是要学生自己去联系学校。所以,当时其实,自费留学已经成为了一件需要自己做决定、自己为之奋斗并准备自己付出代价的事情。当然,也正是在这一个过程中,中国的年轻一代体会到了自由的含义,也重新焕发了他们身上的进取精神和活力。

  很多中国留学生最后选择留在国外,大多不是因为对思想文化的追求,而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物质诱惑。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罪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将物质诱惑视为对人的精神的一种腐蚀,而实际上,物质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又有一种另外的影响。民主社会,最重要的是公民有一种选择的权利,而物质的保障,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自由。一个美国的老教授说:在美国(其实也指一切资本主义社会,而今我觉得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一切的问题都是Dollar(美元)的问题。对,美国的社会其实就是商业经济。其实想下也对,在中国也是如此,现在,99%的问题,也都缘起钱的问题。当然,美国社会还有一种冷酷,那种自由,是一种饿死的自由。

  当然还有一个出国留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维冲击就是,你原本以为的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全然不是你此前以为的那样,要打破绝对思维模式和判断对错的模式。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常常觉得,很多事情,通常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人对于它的判断,通常是基于自己的价值体系而言的,但换个角度想,很有可能是不同的结果。就好像我们今天也完全不可以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一样。

  有意思,鲁迅当年劝年轻人多读外国书而少读中国书,因为他说,读外国书,总是使人想做些什么,而读中国书,却总是使人沉静下去,沉静下去,最后却什么也不想做了。前几天和赵先生聊起工作上升的事,总是感觉我不断强调个人努力而他强调的确实与上司搞好关系,被他批判我过于正面但不可以否认中国社会中的反面的东西,而我固执地认为,反面的比如人际关系之类的东西可能只有在个人能力足够强的基础上做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罢了。或者,这也是我那么多年英语专业接触英美文化的固话效果?不知。

  正如很多留学归国的人才,回到国内并不是因为真正要报效国家一样,最大的驱动力还是在于发展机会(这让我想起李光耀书中所说的要用高薪将最好的人才留在政府治理国家一样,真正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无非是能不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罢了)。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读《留学美国》来谈谈有关留学这件事]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6-04-05 19:59:18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