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创始于1935年的NYFCC在北美的所有影评人协会奖中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尽管近几年以称颂独立制片界的文艺小品为主,与小金人的一致性逐渐降低,同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并称“三大影评人风向标”。会员主要由《时代》周刊、《娱乐周刊》、《滚石》、《人物》、《纽约时报》等各大平面媒体的专业影评人组成。该协会奖素以“胆大妄为”著称,偏好先锋性的电影 。
纽约影评人协会(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成立于1935年,是美国所有由影评人参与的奖项中历史最悠久的。其成员早期一直局限在纽约当地的报纸影评人范围,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1962年报纸业的大罢工,许多纸质专栏的失业撰稿人转而在杂志找到了工作;另外由于后来竞争性的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成立,使得纽约影评人协会也开始吸收那些《新闻周刊》(Newsweek)、《花花公子》(Playboy)和《周六评论》(The Saturday Review)的影评人。到了80年代,该协会的成员甚至不仅仅局限在纽约地区了,目前该协会拥有34名会员,
其中包括3名美国西海岸的影评人。和洛杉基影评人协会不同的是,纽约的这个组织并不包括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的影评人。
该协会奖的评选程序是这样的:在第一轮投票中,每位影评人每个奖项只提名一个选择,如果综合起来没有一个提名获得多数承认,就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投票中,影评人必须在每一奖项中列出三个选择,并按倾向性高低依次标以3到1分;在提名获得多数以上票数的情况下,那些得到最高累计分数的提名就赢了。如果还没有获得多数票,这个程序还要继续下去。
在对最佳影片的选择口味上,纽约影评协会在1966年之前都是和奥斯卡标准差不多地喜欢历史传奇或古装剧情片;当美国影评人协会成立后,纽约影评人协会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评委们的口味也和前者一样,偏向了外国电影。后来洛杉基影评人协会又成立了并关注本土商业电影,纽约影评人协会又开始正视自己关于本土大众欣赏电影的口味。
一直以来,纽约影评人协会奖都标榜自身的优越性和纯粹性。一方面,该奖吹捧自己的颁奖对象对奥斯卡的指向作用,如自该协会成立以来,43%的最佳电影继续赢得了奥斯卡的肯定;另一方面,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又强调自己对于奥斯卡的更高级的口味。当年该协会成立的理由之一便是奥斯卡的最佳电影有时候是很有问题的。该协会一直自豪的是,它曾肯定了《公民凯恩》而不是当年的奥斯卡所选择的《青山翠谷》,它曾肯定了《发条橙》而不是《法国贩毒网》,它曾肯定了《好家伙》而不是《与狼共舞》。此外,更值得该协会骄傲的是,它曾慧眼识珠地肯定了那些至今被奥斯卡冷漠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斯科西斯等。有了这些历史公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一向被视为美国最有品味的电影奖
华语影人获奖
1992 最佳外语片: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3 最佳外语片:陈凯歌《霸王别姬》
1993 最佳女配角:巩俐《霸王别姬》
1995 最佳导演:李安《理智与情感》
1995 最佳摄影:吕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2000 最佳外语片: 杨德昌《一一》
2000 最佳摄影:鲍德熹《卧虎藏龙》
2001 最佳外语片:王家卫《花样年华》
2001 最佳摄影:杜可风、李屏宾《花样年华》
2004 最佳摄影:杜可风《英雄》
2005 最佳影片:李安《断臂山》
2005 最佳导演:李安《断臂山》
2005 最佳外语片:王家卫《2046》
2005 最佳摄影:杜可风、黎耀辉、关本良《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