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我从没后悔改变世界

  在中国短短几天的行程中,接触了无数人,接受了无数个采访,64岁的文顿·瑟夫(Vinton Cerf)此刻坐在“Internet+互联网世纪论坛”的主席台上,略显疲倦。

  “互联网之父”的头衔,足以让他成为中国媒体包围的中心。激动的记者眼中,这位留着整齐络腮胡子、头发花白的科学家,似乎理应能解答一切从垃圾邮件到虚拟世界的关于互联网的奇怪问题,至少,他能像旧约中预知耶酥诞生的先知那样,给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答案。

  但文顿·瑟夫却总是严谨的——这多少让好事者失望——他总能精确地说出答案中需要的一切数字。对于那些所知不多的问题,身为Google全球副总裁的他会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不让听者有任何猜想的余地。

  另一方面,文顿·瑟夫又是极敏感的。他总能准确找到台下将镜头对准他的黑眼睛,然后,迅速调整坐姿,微笑,满足黑眼睛的欲望后,继续回答着各种奇怪的问题。

  互联网之父

  一切都以无法想像的速度和规模发生。

  10年前,在这个星球只有2200万台服务器连上互联网,到了今天,互联网已经将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将近6亿台服务器连在了一起。

  通过这张看起来虚无但却无所不在的网,我们坐在中国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的星巴克咖啡厅,只需几秒钟,就能轻而易举地登上安放在美国旧金山某个托管中心的林登实验室服务器,为活在“第二人生”的自己买来最酷的装备准备参加晚上举行的巴西狂欢节。

  毫无疑问,这是个奇妙的旅程。而这一切,都是以文顿·瑟夫和同事罗伯特·康恩(RobotKahn)34年前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基础。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正在进行一项计划,尝试将当时相互独立的小型网络链接起来。

  这些数目众多的小型网络,主要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它们服务的对象各不相同(例如用于大学远程研究的ARPANET网络、用于无线电爱好者沟通的无线电网络等),网络之间无法进行任何沟通。

  但彼时的美国政府却企图整合(或者获得)一切产生于地球之上的信息。不错,将这些相互独立的网络整合成一个真正巨大的,无所不包的超级网络,是这个庞大工程的第一步。

  在计算机科学家家罗伯特·康恩的邀请下,斯坦福大学http://www.xueus.com/stanford)助理教授文顿·瑟夫加入了这个计划。多年前罗伯特·康恩就对这个整天西装笔挺的年轻人赞赏有加,他极具天赋,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就写出了ARPANET网络的编写和传输标准。

  “当时我就知道,我的难题能够在文顿·瑟夫的帮助下解决,他是我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多年后,康恩这样说道。

  1974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康恩共同撰写的论文发表了——这也是两人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两人提出以一种叫TCP/IP的协议为基础,将原来相互封闭独立的不同网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也就是现在的互联网。

  多年后,这项成果让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康恩成为了“互联网之父”并因此获得无数奖项。“最初并没有想到互联网会有今天的影响力,否则我们当然会设计得更好一点——例如让它更安全一些。”对于“当年能否想像自己的研究最终将改变人类生活”这个多年来被不断提起的问题,文顿·瑟夫已经找到了他自己的标准答案,当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

  15年后的影响力

  可以肯定的是,1974年,斯坦福大学http://www.xueus.com/stanford)助理教授文顿·瑟夫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将颠覆这个星球上一切沟通、商业运营甚至知识传播的模式——这不过是当时美国政府的一个研究计划而已,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类似的计划了,1968年的时候,还是UCLA研究生的瑟夫,就已经成为类似的ARPANET网络计划核心成员之一。

  但这次真的有点不一样,当文顿·瑟夫模糊地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距离论文发表已经15年了。

  “在一个会议的空隙,我突然注意到窗外有一个足足有两层楼高的巨大广告牌,一家叫思科的公司在上面大肆宣扬互联网的力量……我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很可能埋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否则这些公司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做这样的宣传?”

  显然,对文顿·瑟夫而言,思科公司巨幅广告的说服力到底比不上那家堪称互联网先锋的网景公司(Netscape)。这家悲情公司留给他的最深印象,并不是它在1995年上市时创造的互联网股市神话,而是在此前一年,网景公司推出的网络浏览器Navigator(作为互联网最令人唏嘘的一段历史,Navigator今天被笼统地称为网景浏览器)。

  “这个产品让几乎所有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都能轻易地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当所有的人只是动一下手指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想到,互联网将要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力。”文顿·瑟夫这样对《周末画报》说道。

[$pagetag]

  网住余下的55亿人

  不过,在地球已经出现10亿互联网用户的当下,能否能弄懂TCP/IP协议如何最终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这个令人费神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作为“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想让他和罗伯特·康恩的研究成果,为更多人所用——确切地讲,他想让那张网网住尽可能多的人。

  “我们正致力于让地球上另外55亿人成为互联网用户。”文顿·瑟夫这样说道。在过去20多年里,向普通人推广互联网是他在研究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工作,他加入了形形色色数量众多的互联网机构,希望借助这些行业组织的力量来推广互联网。

  这样的推广效果如何?文顿·瑟夫没有向我们提及,但他无意中说出的话语却让人玩味:“过去20年来,我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在推广互联网的应用。”

  2005年,62岁的文顿·瑟夫决定结束这种孤军奋战的局面,借助某种更大的力量,真正地帮他推广互联网的应用。他离开了曾经声名显赫的MCI公司,文顿·瑟夫为其先后服务了超过10年,并设计了互联网第一个商用服务MCI电子邮件系统。

  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是Google。

  在文顿·瑟夫看来,这家酷公司,是实现他想做的最好的平台。他着迷于这家公司赋予自己的使命:“整合天下信息,让人人获取,使人人都受益”,在他看来,围绕这个使命的是无限可能,文字、音乐、广告、电影……一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片断,都是Google要整合的对象。

  他甚至认为,Google比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更明白互联网的真正涵义:让有需要的人能随时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也是34年前开始TCP/IP协议研究的初衷。“Google正通过最核心的搜索工具和一系列辅助性应用服务,如GMail、Google地图、本地搜索、博客、GoogleTalk等,向所有人提供所有需要的信息。”在2005年接受美国IT网站TechWeb.com访问时,文顿·瑟夫曾经如此说道,他非常清楚更多易用而且好用的服务,对互联网继续推广的重要性。

  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家成立不到10年、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公司,却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老练,“Google正在做一些信息基础架构的研究,以便他们能尽量在互联网上增加更多的服务和应用。这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底层的信息基础架构将产生无限的应用可能。”

  “互联网之父”自信自己在互联网基础架构方面的经验和才能是Google所需的,2005年的一天,他给老朋友埃里克·施密特发了一封邮件:埃里克,Google现在需要一些帮忙吧。而那个笑起来老是眯着一双小眼睛的GoogleCEO很快给回了他一封只有一个字的邮件:是。

  酷公司里的布道师

  这次“一生中最短的面试”结束后,文顿·瑟夫在2005年10月成为一名Noogler(Google公司对新员工的称呼)。他想在这家酷公司中拥有一个同样酷的头衔,例如与王子享有同样权力的“大公爵”。但文顿·瑟夫最后还是无法成为大公爵,而成为了Google全球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布道师(ChiefInternetEvangelist,Google的官方译名是首席互联网专家)”。

  但对于“布道师”这样的头衔,他的态度还是极认真的,尽管“首席互联网布道师”并不参与Google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更多的只是与Google全球各地的研发团队进行沟通,他甚至不参与攻克具体技术难题,而只是告诉A地区,你们面对的技术问题也是B地区曾经或正在面对的,你们双方应该谈一下,又或者借助他的经验和关系网给予年轻的工程师们一些帮助——例如带GoogleEarth的开发者到喷气推进实验室,模拟操控一下火星探测器,让这个小伙子更顺利地开发出另一项很酷的产品GoogleMars。

  “在Google,我是一只忙碌的蜜蜂,不断在全球各地的办公室之间飞来飞去。”互联网之父这样评价现在的工作。

  不过在文顿·瑟夫看来,这样的沟通在Google这种由员工自发创新为主导的公司,却是极其重要。为了与“首席互联网布道师”的身份相配,文顿·瑟夫在第一天上班精心打扮了自己:一身从西班牙大学借来的博士服,看起来就像那些两三个世纪前奔走在世界各地传播上帝福音的传教士。于是,当他以这身打扮在总部的餐厅一个叫Noogler的角落郑重地作自我介绍时,同事们浮现在脸上的惊讶表情。“那些三四十岁的员工很快就明白我想传达的幽默和想法,但一些更年轻的员工则相反,当我主动上前跟他们握手时,他们甚至对我这个怪老头感到害怕。”文顿·瑟夫这样回忆道。

  他承认这样做,是想让自己在Google里面看起来更与众不同一点。在绝大多数时候,三件式西装是Google“首席互联网布道师”的最爱,这在挤满了T恤衫牛仔裤身影的山景城Google总部,显得格外扎眼。对于外界的好奇,互联网之父总会眨着眼睛,带着点坏笑地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想看起来和别人与众不同,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穿西装系领带。到了后来,我太太觉得三件式西装会更有效果,于是到了现在,三件式西装已经成为我的标志。”

  现在,这只每天都穿着三件式西装的勤劳的蜜蜂,除了频繁地在Google各地技术研发团队传达着各种信息、给予建议之外,他还用他那张举世闻名(至少是举互联网闻名)的面孔向外界宣传Google的想法,寻找Google潜在的合作或收购对象,以及就互联网政策的设立给出意见,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借助Google那些好玩又好用的服务,向剩下的55亿人宣传并吸引他们开始使用互联网服务。

  “我现在做的简直就是天下最好的工作。”文顿·瑟夫总抑制不住这样的感慨。

  将互联网延伸到太空去

  已经发明了34年的TCP/IP协议会被另外一种更先进的协议取代吗?“绝对可能。”文顿·瑟夫认为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这或许会让我感到有点失落。”当然,如果取代者也是他的研究成果,情况或许会不一样。

  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从1998年开始,文顿·瑟夫就参与一项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主持的,名为星际互联网的计划。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计划,简而言之就是制定一个外太空的互联网标准协议,将互联网扩展到整个太阳系。

  只要话题设计到这个计划,文顿·瑟夫总是脸泛红光,滔滔不绝:“TCP/IP协议不是为星际互联网设计的,现在一个视频信号从火星到地球以光速传输需要20分钟。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网络协议来支持太空任务……我们希望这项正在研究中的技术能在目前正在服役中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上试验。”

  不太明白?不要紧,1973年文顿·瑟夫激动地说起TCP/IP协议的时候,也没有很多人能听懂,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互联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30年后的事情,谁又知道呢?

  更多留学资讯,请登陆留学360http://www.liuxue360.com),更多院校资讯,请登陆(http://school.ailiuxue.com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我从没后悔改变世界]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2-03-26 23:33:53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